著名學者說劉基|黃仕忠談劉基仕隱看待問題

記者問:著名戲劇家、《琵琶記》改編者高則誠與劉基是同一時代人,又是鄰縣同鄉。他們都出身書香門第、官宦人家,有著較為相同的經歷。請您談談他們之間的關系,怎樣看待“仕”與“隱”。
黃仕忠 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所長、長江學者:
高則誠首先被大家關注的,他是一個戲曲家,寫了《琵琶記》。我早年研究高則誠的《琵琶記》,涉及對作品的理解,因為要了解高則誠的經歷,發現他和劉基有交往,而且他們當時有些觀念是相同的,劉基比高則誠大概早10年拿到進士,他的年齡比高則誠小幾歲。在元代進士的數量非常少,說明他們很有才華也很了不起,他們兩個人最初的想法就是,要為這個社會做一些事,為政府做一些事,希望社會是平靜的,所以他們當時的想法是協助平息方國珍的叛亂。由于元蒙統治本身“腐朽”,或者這些官員對這些問題的處理當中,他們和主事者有很大的分歧,在這樣的背景下,我們看到這一代的知識分子,這一代的有才華的人,他們最初的想法是維護這個統治的,但發現這個統治無可挽回后,他們只能想著要不隱居,要不獨善其身,但是很顯然,無論是劉基、高則誠,他們對一個國家、一個社會、一個統治管理的理想想法,大概和這些流民出身的執政者還是有距離,所以我可以想見劉基的治國的理想,他的理念和朱元璋之間一定有很大的分歧。但是劉基,我們能看到,當然他很高明,至少他沒有直接的和朱元璋來對立,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聽從,能聽就聽,不能聽那我也只能退,所以一方面我們現在看到劉基地位很高,但是想想,如果說他有那么大的功勞,他的想法那么了不起,朱元璋真的認同他,那么他應該更多地來用劉基,但是我們看到很快劉基就回來,沒有惹到麻煩,其實麻煩,小麻煩好像還是有的,和后面一些大臣,最后送到斷頭臺比,劉基算是善終的。